- 李响;郭月峰;祁伟;
柠条(Caragana korshinskii)作为干旱半干旱区生态修复的重要灌木树种,其配置模式对土壤养分空间分布具有重要影响。本研究以内蒙古包头市达茂旗乌克忽洞镇柠条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剖面取样法系统分析了3种配置带宽(3.0、2.5、1.5 m)下灌丛迎风侧与背风侧土壤养分(铵态氮、有效磷和速效钾)的空间分异特征。结果表明:1.5 m带宽处理在近灌丛基部(0~20 cm)和表层土壤(0~10 cm)表现出显著的养分富集效应;各处理背风侧土壤铵态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均高于迎风侧。柠条带宽通过根系分布与凋落物输入的调控作用,形成了“近端富集-中程衰减”的养分空间梯度,其中1.5 m配置带宽的局部富集效应显著。本研究表明,在短期生态修复工程中采用1.5 m带宽可有效优化土壤养分空间异质性,这对于提升柠条灌木林的防风固沙和水土保持功能、改善土壤恢复效果具有重要实践意义。研究成果为干旱半干旱区人工灌木林的优化配置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2025年04期 v.48;No.220 55-62+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1K] [下载次数: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张雷;何成正;余昆隆;王利治;
为构建高精度的杉木人工林树高-胸径预测模型,为森林资源精准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以贵州省国有扎佐林场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基于49块标准样地3 795株杉木数据,采用最小二乘法拟合7种树高-胸径基础模型,并通过引入优势木平均高和胸径构建广义模型,最后建立9个分位点(τ=0.1~0.9)的分位数回归模型,采用决定系数(R~2)、均方根误差(RMSE)和平均绝对误差(MAE)评价模型的预测效果。结果表明:Logistic基础模型拟合效果最优(R~2=0.729 6,RMSE=1.836 3,MAE=1.470 3);引入优势木平均高和优势木平均胸径构建的广义模型可显著提升预测精度(R~2=0.763 8,RMSE=1.720 3,MAE=1.352 5);分位数回归模型中τ=0.4时拟合效果最优(R~2=0.775 4,RMSE=1.706 7,MAE=1.341 0)。研究表明,与非线性回归模型相比,基于分位数回归构建的杉木树高-胸径模型能更精确描述杉木树高与胸径之间的关系。研究结论为杉木人工林科学经营提供了新的建模方法,但模型普适性需通过扩大研究范围进一步验证。
2025年04期 v.48;No.220 63-67+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6K] [下载次数: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武永智;朱万荣;郝建升;吴振廷;黄卫丽;赵丽;胡志键;洪光宇;
为掌握内蒙古大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被和植物资源现状,提升植物资源保护和管理水平,本研究以杜松(Juniperus rigida)天然林、山榆(Ulmus macrocarpa)天然林、油松(Pinus tabuliformis)人工林、天然灌木林及天然草地为对象,通过实地踏查和样方调查,系统分析不同植被类型草本层物种多样性及土壤因子特征,并探究影响草本层物种多样性水平的主要土壤因子。结果表明:研究区内共记录草本植物66种,隶属于20科61属,其中以菊科(Asteraceae)和禾本科(Gramineae)植物为主。植物多样性指数分析显示,杜松天然林的Patrick相对物种丰富度指数(22)、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2.85)和Simpson优势度指数(0.87)均最高,且物种分布均匀;而山榆天然林与天然草地的多样性水平最低。Pielou均匀度指数表明,杜松天然林(0.74)和天然灌木林(0.71)的草本层植被分布均匀度较高,山榆天然林(0.55)和天然草地(0.52)则较低。土壤养分特征分析显示,各植被类型土壤均呈碱性(pH>7.9),且土壤养分随土层加深呈递减趋势,其中杜松天然林与天然灌木林表层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较高,油松人工林土壤养分最低。灰色关联度分析显示,Patrick相对物种丰富度指数对土壤养分变化的响应最敏感,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与土壤因子的关联性相对较弱。研究揭示了干旱半干旱区不同植被类型草本层物种多样性与土壤因子的耦合机制,为区域生态恢复与资源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2025年04期 v.48;No.220 68-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9K] [下载次数: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白连胜;杨淑兰;王云霓;宁静;桑昊;
为探析蛮汉山森林植被枯落物层和土壤层的蓄水特征,本研究以4种森林植被为研究对象,对不同林分蓄水特征进行测定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森林植被枯落物层蓄水深表现为华北落叶松人工林(2.42 mm)>白桦天然次生林(1.76 mm)>油松人工林(0.42 mm),土壤层蓄水深表现为华北落叶松人工林(525.28 mm)>油松人工林(511.70 mm)>白桦天然次生林(489.12 mm)>柠条灌木林(410.43 mm),林地总蓄水深表现为华北落叶松人工林(527.70 mm)>油松人工林(512.12 mm)>白桦天然次生林(490.88 mm)>柠条灌木林(410.43 mm)。研究发现,林地涵养水源功能以土壤层蓄水能力为主,且乔木林的土壤层蓄水能力优于灌木林。
2025年04期 v.48;No.220 77-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5K] [下载次数: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周德峰;张鹏举;张志斌;曹小东;韩多红;
为探究河西走廊中部地区观赏海棠品种的光合特性差异,本研究对6个海棠品种进行光合指标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6个观赏海棠品种的光合有效辐射、大气压力和大气温度的日变化均呈早晚低、中午高的趋势;‘红宝石’和‘王族’的净光合速率日变化呈双峰曲线,‘红叶’、‘牡丹’、‘鸡心果’和‘大叶北美’的净光合速率日变化呈单峰曲线‘;红宝石’和‘鸡心果’的日均水分利用效率较低‘,红叶’、‘王族’和‘大叶北美’的日均水分利用效率较高;6个观赏海棠品种的净光合速率与胞间CO_2浓度均存在负相关性,与蒸腾速率、光合有效辐射均存在正相关性。综合比较发现‘,王族’的光适应性最好,可在河西走廊中部地区推广栽植,该研究结论对当地的海棠引种具有一定的实际指导意义。
2025年04期 v.48;No.220 83-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7K] [下载次数: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苏敦;布仁巴亚尔·卡努尔;铁龙;鲍玉光;娜木韩;特布沁;
为了研究不同消毒剂和消毒方法对差不嘎蒿种子发芽的影响,本研究以差不嘎蒿(Artemisia halodendron)种子为研究材料,采用培养皿纸床发芽法,通过L_9(3~3)正交试验设计研究三种消毒剂(KMnO_4、NaClO、H_2O_2)的浓度、浸泡时间、温度对差不嘎蒿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活力指数和霉变率的影响,从而筛选出差不嘎蒿种子消毒的最佳方法,为差不嘎蒿种子萌发和人工繁育等提供参考。结果表明:发芽率与发芽势、发芽指数、活力指数呈极显著正相关,综合考虑采用发芽率、发芽指数、活力指数进行后续分析。在以NaClO为消毒剂的处理组中,理论最佳萌发条件为7.50%NaClO+浸泡20 min+20℃,以该条件进行萌发试验后,所得发芽率、发芽指数、活力指数分别为91.00%、32.29、152.00;在以KMnO_4为消毒剂的处理组中,理论上最佳萌发条件为1.00%KMnO_4+浸泡20 min+20℃,该组的发芽率、发芽指数、活力指数分别为96.00%、42.45、206.72;在以H_2O_2为消毒剂的处理组中,理论上最佳萌发条件为20.00%H_2O_2+浸泡10 min+20℃,该组的发芽率、发芽指数、活力指数分别为69.00%、15.32、56.71。正交试验的实际最优萌发条件为10.00%NaClO+浸泡20 min+20℃,该组的发芽率、发芽指数、活力指数分别为97.33%、40.31、149.97。经过综合比较后确定,1.00%KMnO_4+浸泡20 min+20℃为差不嘎蒿消毒的最优组合。
2025年04期 v.48;No.220 88-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8K] [下载次数: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韩芳;闫淑英;赵婧;李宁;
内蒙古自治区作为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地域横跨“三北”地区,是我国生态功能最完整、生态系统最丰富的区域之一,同时也是荒漠化和沙化土地分布最广、危害最严重的省区之一。加强防沙治沙工作对于保障区域生态安全、促进绿色可持续发展、筑牢北方生态安全屏障具有重大战略意义。本文基于内蒙古防沙治沙现状的系统分析,深入剖析当前治理过程中面临的关键问题与挑战,并提出符合区域生态特征的差异化治理策略,旨在为提升荒漠化防治效能、实现生态-经济-社会协同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
2025年04期 v.48;No.220 97-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4K] [下载次数: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苏迟文;牛美玲;金牧兰;李丹;
黄河“几字弯”攻坚战乌兰察布片区地处我国“三北”工程重点治理区——阴山中西段沙化土地综合治理区,区域自然资源匮乏,生态环境脆弱,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文章针对该区域生态综合治理过程中面临的挑战,提出了以防沙治沙为主攻方向,实施全方位系统治理的相关措施,旨在将黄河“几字弯”攻坚战乌兰察布片区打造成布局合理、结构稳定、功能完备的生态防护体系。
2025年04期 v.48;No.220 101-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2K] [下载次数: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